當前位置:主頁  >> 常識資料  >> 常識其他   
常識其他

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常識之中國農業(yè)政策史

http://m.caichenglipin.com       2018-07-17 08:42      來源:公考通
【字體: 】 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

  公務員考試常識需要考生平時多加積累,今天公考通(m.caichenglipin.com)給大家?guī)淼某WR是中國農業(yè)政策史,希望考生能夠掌握。


  中國古代史


 ?。?)先秦:西周實行井田制,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,是一種土地國有制(實際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),它規(guī)定:一切土地周王所有;受田諸侯世代享用,不得轉讓買賣;要向周王交納貢賦;奴隸在井田上集體耕種。春秋時期,齊國的“相地而衰征”指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好壞征收賦稅,魯國的“初稅畝”實行按畝收稅,它們不再區(qū)分公田、私田,都促使土地由國有制向私有制轉化。戰(zhàn)國時秦國的商鞅變法,重農抑商,獎勵耕織;廢除井田制,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。


 ?。?)秦漢:秦朝實行土地私有制,按畝納稅;當時土地兼并嚴重,農民承擔的徭役繁重、賦稅沉重。西漢實行編戶制度,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百姓(編戶齊民)依據資產多少承擔賦稅、徭役、兵役;漢代農民的負擔,主要有田租(較輕)、人口稅(較重,含算賦、口賦)、更賦(代役錢)、雜稅、雜役。


 ?。?)隋唐:實行均田制(僅按人口分配國家掌握的土地),它是府兵制和租庸調制的經濟基礎。隋和唐朝前期實行租庸調制。隋朝農民年滿五十,可納絹代役。唐朝時,“租”指成年男子向官府交谷物,“庸”指納絹或布代役,“調”指每年繳納定量的絹或布。實行租庸調制的意義是利國(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,鞏固了國家統一)利民(保證了農民勞動時間,促進了農業(yè)生產發(fā)展)。由于土地兼并盛行,均田制無法推行,租庸調制無法維持,國家財政收大為減少,唐德宗時實行兩稅法,即兩種征稅標準(資產、田畝)和兩個交稅時間(夏、秋兩季)。其意義在于:稅制得到統一,保證國家財政;改變人丁為主,放松人身控制;擴大稅源,增加收入,減輕負擔;是封建賦稅制度的重大改革。缺陷是:土地兼并日益嚴重;賦稅轉嫁農民身上;加派許多苛捐雜稅。


 ?。?)宋元:北宋初在各路設轉運使,規(guī)定地方賦稅大部分轉運中央,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;中央設三司使管理財政收入。北宋“不抑兼并”,土地兼并嚴重;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包括:青苗法、募役法(納錢代役)、方田均稅法、農田水利法和市易法。


 ?。?)明清:明初,地方設布政司,統管地方民政和財政。明神宗時推行“一條鞭法”:多稅合一,折成銀兩,役銀分攤,人田分擔。意義:減輕農民負擔,松馳依附關系;適應商品經濟,有利農商資萌。清初,康熙帝實行“更名田”并固定人丁數,雍正帝推行“攤丁入畝”,征收統一的地丁銀。意義:人頭稅已全廢除,人身控制更松馳;促進農業(yè)發(fā)展,激化人地矛盾。


  中國近現代史


 ?。?)半殖半封開始時期:太平天國《天朝田畝制度》在土地方面,根據“凡天下田,天下人同耕”和“無處不均勻”的原則,以戶為單位,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(土地私有制);在產品方面,根據“天下人人不受私,物物歸上主”的原則,每戶留足口糧,其余歸圣庫(產品分配公有制)。


 ?。?)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:同盟會政治綱領(三民主義)中包含“平均地權”(民生主義)規(guī)定現有地價歸原主,增漲地價歸國家(賣主變?yōu)橘Y本家,買主就是資本家,國家財政有保障)。這是資本主義的土地綱領。


 ?。?)國共十年對峙時期:革命根據地的土地革命路線規(guī)定:依靠貧雇農,聯合中農,限制富農,保護中小工商業(yè)者,消滅地主階級,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。意義:調動了一切反封建因素,保證了土地革命的勝利。


 ?。?)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:抗日根據地的土地政策:地主減租減息,農民交租交息。意義:減輕封建剝削,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積極性;保障地主利益,有利于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。在淪陷區(qū),日本侵略者強占大量耕地,用于修建公路、封鎖溝和飛機場等,或者分配給日本移民使用;極低價收購農產品,甚至無代價征收;對上海、北平等淪陷區(qū)城市居民,實行標準極低的配給制。在國統區(qū),國民政府采取“糧食征購”(低價向農民強制征購糧食)、“征借”(強行向農民“借糧”,不付現金和利息)等手段,加重對農民的剝削。


 ?。?)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:解放區(qū)土地改革,按1947年《中國土地法大綱》,沒收地主土地,廢除封建剝削,實行耕者有田,農村人口平分。貫徹解放區(qū)土地改革總路線:依靠貧雇農,團結中農,消滅封建剝削,發(fā)展農業(yè)生產。意義:使解放區(qū)一億多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,激發(fā)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,成為解放戰(zhàn)爭迅速取勝的可靠保證。


 ?。?)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:建國初土地改革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》規(guī)定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,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。特征:保存富農經濟,政治上中立富農。意義:徹底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;解放了農村生產力,為農業(yè)發(fā)展和國家工業(yè)化開辟了道路。土地改革以后,引導農民開展互助合作運動,大規(guī)模興修水利,發(fā)展生產;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涌現的農業(yè)勞模是耿長鎖。1953至1956年開展了對農業(yè)的社會主義改造(農業(yè)合作化),其原因有:國家對商品糧和工業(yè)原料的需要急劇增加;分散落后的小農經濟束縛了農村生產力發(fā)展,難以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發(fā)展的需要。采取“積極發(fā)展穩(wěn)定前進”的方針,實行“自愿互利”原則,方法是“典型示范逐步推進”,主要步驟有:互助組—社會主義萌芽;初級社—半社會主義性質;高級社—完全社會主義性質。到1955年,全國掀起農業(yè)合作化高潮。


  (7)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: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一大二公(規(guī)模大、公有化程度高)和一平二調(絕對平均分配、無償調用公私財產),以高指標、瞎指揮、浮夸風和“共產風”為主要標志的“左”傾錯誤嚴重泛濫。結果: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,影響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。


  (8)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:農村經濟體制改革,首先在安徽、四川試點,試行包產到組、包產到戶的農業(yè)生產責任制,最后形成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(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),發(fā)展鄉(xiāng)鎮(zhèn)企業(yè)和非農產業(yè),使農村改革向專業(yè)化、商品化、社會化方向發(fā)展。結果: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,解放了農村生產力,推動了農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

 ?。?)本世紀初:提高農業(yè)科技含量,發(fā)展優(yōu)質高效農業(yè),進行退耕還林還草和退田還湖等生態(tài)工程,廢除農業(yè)稅、實行農村低保和農村合作醫(yī)療等方面工作陸續(xù)展開,農村經濟正向更健康有序的方向發(fā)展。


  看完以上知識點,下面來幾道題鞏固一下吧。


  刷題鞏固

 

  1、(2017年422聯考)下列不屬于開始于兩漢時期政治經濟制度的是:


  A. 刺史制


  B. 察舉制


  C. 一條鞭法


  D. 編戶齊民


  【答案】C


  【解析】


  C項符合題意:“一條鞭法”是明代嘉靖時期確立的賦稅及徭役制度,由桂萼在嘉靖十年(公元1530年)提出,之后由張居正于萬歷九年(公元1581年)推廣到全國。新法規(guī)定:把各州縣的田賦、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,合并征收銀兩,按畝折算繳納。這樣大大簡化了稅制,方便征收稅款。同時使地方官員難于作弊,進而增加財政收入。


  A項不符合題意:刺史制度是漢武帝在秦御史監(jiān)郡和漢初丞相史出刺基礎上的獨創(chuàng),是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產物。


  B項不符合題意:察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,確立于漢武帝時期。察舉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時期的世官制和從隋唐時建立的科舉制,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(qū)內隨時考察、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,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。


  D項不符合題意:編戶齊民是漢代政府實行的戶籍制度,規(guī)定凡政府控制的戶口都必須按姓名、年齡、籍貫、身份、相貌、財富情況等項目一一載入戶籍,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,稱為“編戶齊民”。


  本題為選非題,故正確答案為C。


  2.關于我國古代稅制,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(   )


  A.西周井田制中的公田收獲全部交給周王


  B.春秋時期魯國開始實行的初稅畝是我國田賦制度的開始


  C.明朝曾經實施“一條鞭法”的稅收制度


  D.清朝的“攤丁入畝”稅制是把丁稅攤入地畝之中統一征收


  【答案】A


  【解析】 井田制有兩種不同的區(qū)劃,一種是“十夫有溝”,即國中平民的份地。其收入要上繳國家十分之一,作為貢稅,以充軍賦。另一種是“九夫為井”,即國家將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劃為九區(qū),中一區(qū)為公田,余八區(qū)為私田分授八夫;公田由八夫助耕,收獲全部繳給領主。無論哪種形式,都不是將收獲全部交給周王。故本題答案選A。



免費學習資源(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)
亚洲理伦视频在线,5a级毛片,尤物99re在线视频,日本亚洲最大的色成网站www